谷子孕婴网APP
谷根孕婴公众号
谷根孕婴小程序
谷根孕婴官方微博

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生产销售中,消费者,生产者、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应该是互相信任但又互相监督的三角。但在现实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的一方,除了“信与不信”“买与不买”之外,对于产销和监管几乎没有其他的制约。理论上说,监管部门应该是客观、中立、权威的一方,应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然而,监管机构毕竟是由人组成的,其可靠性根本上说还是要由组成它的人来建立,而这恰恰是无法保障的。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突出——监管部门在消费者中的公信力低下,消费者对于产品保障基本上处于无助无奈的状况,“到底该相信谁”甚至成了流行语。

消费者是产品的最终裁决者,他们有权利去采信任何他们愿意信任的信息。对生产者和监管部门的不满,也就很容易转化为对于“独立”信息来源的关注与信任,这也无可厚非。“独立第三方检测”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很成熟也很有影响力的机构,在中国也逐渐兴起。这种检测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食品生产者的质控和政府部门监管之外,独立第三方的检测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生产者和监管部门的监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独立第三方检测”这种形式具有社会意义,并不意味着以这种形式进行的检测就一定是可靠的。一项具体的检测是不是可靠、其结论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值得采信,还需要具体地分析。

不久前,优恪网做了一个“独立第三方”奶粉检测,结果足以惊爆眼球:通常都是国产奶粉中招,这次检测的是进口奶粉,结果全面沦陷——“最好的2款产品只拿到B(良),有5款被评为最差的D-(警示)”,检出的“问题成分”是季铵盐类的杀菌剂、氯酸盐和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脂肪酸酯。根据这些“有害成分”的含量,优恪网引用了一些“安全标准”,认为它们具有危害,然后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做出了评级。

2015年5月13日,优恪网在自己网站上公布9款奶粉抽检结果

但是,食品检测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远远不是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想象的那样容易。要得到可靠而有意义的结果,至少要以下五个方面:

关于信息发布的资质

根据2013年6月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规范信息发布,未经国家专门检验检测机构复核,不得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检验检测结果等信息,确保相关信息真实准确。”优恪网此次发布的抽检结果,并未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复核,因此从法律层面不得发布这样的消息,发布出来也不该得到公众认可。

关于产品抽检取样

文章称:“我们购买了9款针对6个月以上宝宝的2段奶粉……样品采购由优恪员工在北京完成……出于公平目的,只有当我们告知厂商其产品的测试结果时,厂商才知道我们送检了他们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样品的采集可能缺乏代表性,另外样品的真实性也未经过厂商的确认。

关于检测机构的资质

文章称:“优恪网委托德国实验室对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测。”德国的实验室叫什么名字,是否得到了德国官方的认可,检测结果是否会被我国认可?这些我们完全不知道。实验室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于中国的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优恪网抽检九款婴幼儿奶粉,其产品取样缺乏代表性、实验室检测资质未知、检测结果信息未经复合确认,因此优恪网发布的评测结果,靠谱的可能性不大。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优恪网对奶粉评分评价的指标。

简单的说这些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中有规定的指标,如黄曲霉毒素、重金属、三聚氰胺等,这些在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和政府的监管行为中都会加以重点监测,意料之中的所有产品的这些指标也都是完全合格的。另一类则是季铵盐杀菌剂、矿物油、3-氯丙醇、缩水甘油脂肪酸酯等非常规的指标,几乎绝大部分被差评的产品都是在这些指标上中招了,那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奶粉是不安全的呢?

季铵盐类杀菌剂和高氯酸盐

文章称:“经优恪网与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德国巴符州消费者保护部确认,依据此次检测的结果,可瑞佳金装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所含的苯扎氯铵超过了欧盟的安全值上限,按照德国法律规定,该批次产品将不允许在德国销售。”

苯扎氯铵是一种杀菌剂,欧盟的1119/2014法规规定了其在部分产品中的残留限量,其中牛奶中的残留限量为0.1mg/kg,我国并没有该物质的残留限量规定。

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向优恪网表示,苯扎氯铵等季铵类化合物是各国常见的消毒剂,通常对人体的威胁不大,能找到的对健康有害的证据主要来源于临床用药。在药品中,此类化合物浓度较大时才会产生危害,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在奶粉中。

相关的指标是铝酸盐和高氯酸盐,这些物质可能是由于在奶粉生产过程中由消毒剂杀菌剂带入。虽然可能是微量的不至于影响健康,但也提醒企业加强对生产过程中消毒杀菌剂的安全使用与控制。

矿物油和有害油脂

优恪网检测结果显示,9款奶粉样品全部含有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聚烯烃低聚饱和烃(POSH)这两类矿物油成分,另外还检出了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脂肪酸酯。食品中的烃类矿物油主要来源于食品包装、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和润滑剂。而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脂肪酸酯则有可能是因为奶粉中使用的油脂类原料所带入。

总体来看这些指标都是可能影响健康,但没有明确依据,国内也没有明确限量的规定。优恪网以这些指标来炒作,不能排除有故意吸引眼球的嫌疑。

此外,文章将中国产品一段与德国产品二段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本身就不可取。众所周知,一段奶粉是所有奶粉中品质要求最高,生产控制最严格。至于文章中提到的什么生孢梭菌、香兰素、β胡萝卜素、玉米香精,我想都是之前媒体炒作剩下的了。

过去几年中媒体热炒过的几次“媒体检测”,都在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比如当年的“茶水验尿”,取样已无意义,后续的三项就更无从谈起,因而整个检测就是一起彻头彻尾的闹剧。后来的“冰块比马桶水还脏”,缺乏合格取样过程,更缺乏科学的解读,检测结果也就没有价值。而最近的“草莓检出乙草胺”,问题则主要是检测人员缺乏检测资质。而面对离奇的结果,媒体没有进行复检确认也没有寻求专业解读,就“惊曝”了出来。媒体倒是博得了眼球关注,万千草莓种植者却蒙冤受损,无疑飞来横祸。

跟这些闹剧般的检测相比,优恪网的这个检测要专业了许多。首先,他们是直接从超市购买的样品送检,样品量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可以商榷,但就取样送检过程而言是合格的。第二,优恪网列出了所用的检测方法,是合理规范的。

至于检测机构的资质,优恪网没有给出机构名称,也就无从评判。他们宣称是与德国的消费者杂志Öko-Test合作,下面的讨论假定委托的检测机构经过权威认证,所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

检测结果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科学解读是关键。优恪网的检测报告同样引用了一些研究结果以及安全标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看到这些“科学研究显示”、“监管机构标准”等用语就难免肃然起敬,也很难有能力和精力去追究这些信息是否可靠。不过兼听则明,且看专业人士对优恪网的检测项目与检测结果的讲解:

钟凯:《婴儿奶粉里为啥会出现消毒剂成分?》

少个螺丝:《奶粉中的季铵盐是怎么回事?》

不去追究每个数据的细节,把优恪网对检测结果的解读与钟凯、少个螺丝的详细、介绍进行对比,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评价:优恪网对检测项目的理解以及对结果的解读,都存在着“选择性呈现甚至曲解事实”的问题。基于此做出的产品评价,可靠性也就有限。实际上,他们在报告中也采访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钟凯,但是只引用了钟凯的话中个别无关紧要的评论,真正表达核心观点的内容,报道中一概没有出现。换句话说,采访专家,只是希望专家表达他们希望的观点,与期望相悖的观点就无视了。

不止如此,优恪网的这个检测还有着更大的问题,就在检测思路上。

优恪网自己也说了,这些送检的产品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而他们选取的检测项目,是不在国标之中但“他们认为”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的。这一理念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

一方面,这些项目不在国标之中,说明对它们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由此来判定“安全”“有害”并不靠谱。比如季铵盐,其他国家没有指定标准,欧盟过去几年中指制定的标准从0.01mg/kg变到0.5mg/kg,又要变成0.1mg/kg,更像是先打靶后画圈的操作。而优恪网没有选现行的0.5mg/kg或者将要执行的0.1mg/kg,而是采用了已经因为不现实而被废弃的0.01mg/kg来判定“超标”和“有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混淆视听了。另一方面,这种“量与风险尚缺乏科学数据”的物质很多,有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也有生产过程的必要操作引入的残留,只要想去检测,在目前如此先进的检测手段之下,都总是能够找到“具有潜在风险”的目标。

2007年《突变研究》(Mutation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过去30年中各种饮用水杀菌方式所产生的副产物,总共有85种,其中只有11种在美国被列为受控指标,而其它的74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设定合理指标,也就未被列入监控。任何食品生产中都需要水,而且总是需要某种手段来对水进行消毒。也就是说,任何食品中都会有某些消毒杀菌导致的残留或者副产物。而这些物质,多多少少也总能找到“大量摄入可能导致XX”的文献,也就都可能成为优恪网这种检测理念的目标。

缺乏评估安全性的科学数据,但不乏检测物质含量的技术手段——按照这种检测理念,完全可以用类似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来实现如下桥段:针对要“黑”的品牌和要“挺”的品牌,严格规范地选取一些样品,委托权威专业的检测机构,在那几十种可能的残留或者副产物中挑选指标来检测;经过足够多的检测,几乎肯定能够找到某些成分,在要“黑”的品牌中含量高而在要“挺”的品牌中含量低;然后,查找这些成分曾经有过的毒理或者其他实验,总能找出它们“可能导致XX危害”,而尚无安全标准,但基于“既然可能有害,那么就应该避免它”的逻辑,就可以根据其含量对产品进行评级——结果,要“黑”的自然逃不脱黑榜,要“挺”的也必然昂首进入红榜。

此外,优恪网发布这样的检测和评级,流程上是否违规也值得商榷。201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食药监总局等9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为了确保信息真实准确,要求“未经国家专门检验检测机构复核,不得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检验检测结果等信息”。从优恪网的报道来看,他们的评测是否“经国家专门检验检测机构复核”?十分存疑。

凡本网注明“来源:谷子孕婴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ad_guzi@163.com邮箱或者添加微信号:guziyyw。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谷子孕婴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推荐阅读
  • 内容加载中 ...